0

0

分享

国产工业软件不能再跪了,云化CAD会成绝地反击吗?

72 0
2024-3-29 16:05:35 天工云CAD|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
站着,不准跪!中国的工业软件不能再投降了!


这几天看到这样一条问答。严格意义上,这个都不算是个问题!但对于在研发设计行业的人来说,突然有一种“亮剑精神”。

国产工业软件,是该到了“大吼一声”的时候了。大家都知道当时漂亮国对华为制裁,明明是5G手机却只能用4G的芯片,其实其他国产手机厂商也好不到哪里去。关键的是更少有人关注到:当时作为芯片上设计的EDA,同样断供华为。

通俗点说,芯片断供卡脖子,是不卖的问题。华为可以自己设计芯片,去其他国家找代工厂,搞加工。但是作为芯片设计的EDA也断供,相当于在设计端也给你使绊子。

漂亮国总统老头搞制衡、玩权术的坏心思都用在这里了!

所以说,要想不被恶心,光搞大家熟知的芯片还不行,上游的研发设计软件也得同步做起来。好在我们现在不管是国家政策,还是国企央企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。

国产工业软件在逐步爬起来!

但问题又来了,在趴起来的过程中,许多媒体又出现了国产云CAD“弯道超车”的论调,颇有一种“大炼钢”的感觉。

那么CAD云化,到底可行性怎么样?与国外相比,中国的CAD云产品到底能不能打,抗不抗揍?

一说到云,什么大数据、云原生、拓展性等专业名词就上来了。其实简单点儿说,就是让使用CAD的人更方便,打工用CAD的时候,效率更高效。

从“制图大师”达芬奇说起,到近现代的图板、再到现在的CAD(电脑辅助技术)以及近些年兴起的CAD云化浪潮,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:方便。

以前画图得用几平米的图纸,到后来一张电脑图纸打印,到现在直接电脑图纸都不用,在浏览器打开就能用,就能看,就能沟通。

这个趋势就和“表”的演化进程是差不多的,从早期的建筑钟、落地钟、墙表、怀表、手表,是不是越来越方便了。

从这个角度来讲,CAD云化的确是大势所趋,是一件技术造福人的事儿。但话说回来,云化是趋势不假,但中国的CAD是否就遥遥领先国外厂商呢?

撇开鼓吹的噪音,在研发设计有一句老话:“都是人,你能想到的,别人基本也能想到”。国内的云化CAD从理论研究来讲,是在2000年左右。

在知网上可以看到,有一篇是新迪数字现在的联合创始人彭维博士写的关于“CAD云化”的内容。算是国内比较早的关注到CAD云端设计命题的人。

但如果从诞生的产物来说,国外其实是比国内要成熟,要更早。

在2010年初,达索的 SoildWorks公司在他们的用户大会上的预览了基于云的SoildWorks V6,而在Autodesk在他们的Autodesk实验室网站上开放了基于云的CAD应用程序project Butterfly

同时达索系统还提供更多云上的专业应用,包括结构设计、曲面建模、产品渲染、可视化编程、参数化建模等一系列技术,逐渐能支撑整个产品开发的流程。

西门子在CAD等工业软件等领域也早有探索和试验品。想了解的大佬可以留个言,后面我追加补充一下。

目前国外在云CAD环境中运行的原生软件有:CATIA V6\DE、Autodesk Fusion 360、PTC Onshape等。

反观国内,同样也有一些CAD行业的翘楚,比如新迪数字的天工云CAD、浩辰CAD还有曾经风光过的云图三维。

但是这个由重庆大学创办的云图三维,最终没能继续走下去,宣告App停止运营维护,我没使用过这款的一出生就在云端的产品,所以实际的使用体验不好做评价。

但看到有人在知乎上幸灾乐祸的评价:云图三维,是玩具级三维CAD。不免感慨“成王败寇”固然没错,但多国产多一些认可,多一些精神支持,同样重要。云图三维倒下了,但给国内做云化三维CAD的人,算是趟了雷。

不能用一个词“玩具”,就彻底抹杀了。

国内做云化三维CAD软件的思路不尽相同,有的厂商选择完全云化的架构,力求在云端实现流程的CAD设计等。新迪数字的天工云CAD,我用过,整体还是挺好用的。

官方的介绍是:采用了端+云的架构,就是一部分算力支持在本地,一部分算力支持在云端,根据使用时,两种算力的实时情况做调配,这种方式还是挺新鲜的。

这也可能是我在使用时,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吧。用的过程中,还用了一下“天工云CAD”版的腾讯会议。感觉还是不过的,可以直接在3D模型上批注,会议纪要也是自动生成的,不用自己搞。

挺方便的。其实国内做CAD云化的,除了新迪数字、浩辰、中望,还有一家,但是那家吃相太难看了,我这里就不点破了。

只要是利于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,能给我这样的行业从业人带来就业的,本人都举双手赞成。今天就聊到这,啰嗦了!

评论(0)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

客服 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